from:http://www.teatime.com.tw/~kungfu/cc4b.html

詠春源流及特色

詠春拳是中國南方著名的拳種,其流傳至今至少超過兩百年。然而由於早期歷史缺乏文字紀錄,均是口口相傳,失真之處在所難免。一般認為,梁贊,是較為接近現代的人,因此梁贊以降的歷史可信度極高,並無太大爭議。

  但是在梁贊之前的詠春拳源流,歷來眾說紛云,未有定論;有以為是一塵庵主所創,直接傳給梁贊;又或者五枚師太所創;或者以為是少林高僧所創等等。本會 所教授之詠春拳,一脈源流乃是來自葉問宗師,因此此處關於詠春拳源流之說法乃是以葉問宗師之說法為依據。

  詠春拳乃由五枚師太所創。依據葉問宗師的說法,五枚師太晚年,發現自己的力量與體能均日漸衰退。而倚靠氣力為主的拳法(指少林拳法),必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走下坡;而如果能創造一套省力的拳法,使拳法技擊不受年老體衰的影響,當可使中國拳術邁進一步。於是,在五枚師太悉心鑽研之下,終於成功地創造出詠春拳。

  五枚師太創造出的詠春拳法,並未廣為流傳,而僅僅傳給了唯一的女弟子-嚴詠春。嚴詠春後來下嫁梁博濤,並且將此拳法傳授給了自己的夫婿;相傳梁博濤為紀念自己的妻子,才以妻子的名字將此拳定名為詠春拳。

  梁博濤將詠春拳傳予梁蘭桂,而後梁蘭桂又傳予黃華寶。黃華寶為紅船戲班中人,在戲班中擔任「小武」的角色。在同一個戲班中另有一人名叫梁二娣;可能因為梁二娣欣賞黃華寶的詠春技法,於是便和黃華寶做了交換;以少林的六點半棍交換詠春拳。然而六點半棍到了黃華寶手中,便被溶入了詠春的特色;持棍的手門變窄了,並且也由原來的大馬變為小馬。

  詠春拳直到黃華寶、梁二娣一代才開始有文字記載。黃華寶、梁二娣將詠春拳傳予梁贊。梁贊,人稱佛山贊先生。在廣東一帶極有名氣,是一位名中醫。他一生中只傳授四名徒弟,其中兩名是他的兒子。而四人之中只有陳華順有傳後人。在陳華順之前的詠春拳一直都是處於秘密流傳的狀態;每一代幾乎只有一個傳人,而知道它的人當然不多了。

  自陳華順以降,詠春拳進入一個半公開教授的狀態。這時學詠春拳的代價是相當高的,所以當時有機會學詠春拳的都是富家子弟。而陳華順前後也只收過十六名弟子而已。陳華順的最後一位弟子即是葉問。而詠春拳也自葉問以降方才得以廣泛流傳;在今日,世界各地都有詠春拳館,學習詠春拳者日眾,此乃因為詠春拳確是一優良之拳種。



 

功法特色

 

  詠春拳是一套系統完整的拳法。其拳架包括了小念頭,尋橋,標指和木人樁。器械則有六點半棍,八斬刀。學習者循序漸進的學習,在手眼身法步各方面都可以得到完整的訓練;再加以詠春獨有的兩人對練-黐手,對體現詠春的拳理和實戰的理解上有莫大幫助。以下試述詠春拳的幾個特點:

一、借力,卸力,不鬥力

詠春拳的技法並不崇尚過重的功力訓練。由第一套拳小念頭便可窺知一二;小念頭的訓練,要求做到不用力,而著重在意念上的鍛練;其攻防的姿勢之所以看起來有力,其實只是因為結構所造成的力量。在不用力的情況下,與人交手時才能發揮如流水般不間斷的動作。

二、中線原理

由人體的百會至會陰垂直拉一條線,此即人身的中線。中線是吾人攻防上的重點;最直接的攻擊即是針對中線的攻擊。詠春拳一開始即注重中線;隨時保護自己的中,而伺機攻擊對手的中。由中線原理延伸而出的朝面追形,過手時永遠面對對手的正面、中線。

三、不動肘

將大臂放鬆置於胸前,肘部保持在原來位置不動,小臂由上而下過中線劃一半園,此即吾人防禦的最恰當位置;也是最適宜輕鬆靈活改變動作的結構。由不動肘原理延伸的,便是當對手的攻擊不足以進入我方防守範圍;我方便不需要做過當的防守動作;此稱為「不追手」。因此詠春拳在技擊上所發揮的,便是最簡單、有效、省力的動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tant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